You have scbcribed ARCH successfully.
ARCH Education in the Media
Press & Media
Check out our latest media coverage, column features, videos and publications!
- All
- Media Coverage
- Videos
- Columns
作為教育企業家並從事教育十多年,我對於「理想教育」的概念和看法不斷演變。近年成為兩孩之母,我更經常思考「三歲定八十」這個概念,並探討是否所有特質皆是「三歲定八十」呢?我希望分享自己的所見所想,期望和每一位父母一起努力,為孩子的成長和將來做好準備。
過去十二年,我聯合創立的ARCH Education協助逾千名學生成功考入牛津、劍橋、常春藤盟校等全球頂尖學府。近年加入周大福教育集團與不少教育領袖及家長交流,大家會問專業的升學策略、卓越的教學能力,以及獨特的準備課程等,是引領眾多學生成功入讀頂尖學府的關鍵嗎?坦白而言,除了以上種種,大前提是先要令學生具備一份「擁有感」(sense of ownership)。
擁有決策和主導權
「擁有感」與責任感並非相同,我所提出的「擁有感」是指學生對屬於自己的事情有一份着緊的心,並且會渴望擁有其決策和主導權,這是成功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特質。但根據我多年的觀察,即使成績優異的學生,都並不一定具備此特質,因此我與學生作升學輔導前,必先探討箇中原因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擁有感」,從而令他們自發地向目標邁進。
我留意到很多青少年在報讀大學學科時,因家長經常從旁灌輸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學系,致令他們極度抗拒、甚至放棄學習,結果令成績大倒退;更甚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間陷入兩難局面,得不償失。如何才能逆轉以上局面?
數年前,我與一位希望報讀劍橋大學歷史系的學生會面,因其父親堅持要她修讀法律系,令情況僵持不下。我與她探討興趣和想法,再談及兩個學科之間的應用和共通之處,並為她安排課堂,深入了解兩科的課程大綱及課題,以及將來的工作選擇。經過數月的研討和輔導,最後該學生欣然地選擇了法律系,並考進劍橋大學。
就以上個案為例,家長在向子女提供選擇前,必須先了解他們的想法,繼而協助他們分析成因和後果、喜好和厭惡,優先次序及原因。為孩子建立自己的「擁有感」,令他們知道自己的想法備受尊重才是至關重要。
一般而言,你會發現孩子的最後決定通常與父母認為最好的選擇是一致的。如果選擇不同,父母需要取捨,到底你是否希望孩子踏上你所決定的道路,例如讓孩子成為醫科生,然而最後卻因難以適應,無法順利畢業或於畢業後毅然轉行,白白浪費六年青春?還是你願意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讓他們在大學選讀自己心儀學科,盡展所長,畢業後尋找一份樂在其中的工作?
引導孩子作出批判思考
那麼「擁有感」應該何時開始培養?其實我們與生俱來擁有強烈的「擁有感」,例如嬰兒嘗試維護自己的空間,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做事,或被有趣的事物(如動物)吸引而不想讓父母取走其所愛之物。但當嬰兒日漸長大,父母會開始提供各方面的指引,例如為他們計畫不同的行程,作出大大小小的決定,例如穿衣、參加興趣班、融入不同的社交圈子等,令孩子們漸漸地失去與生俱來的「擁有感」。因此,父母應該在提供指引和輔助,教導是非對錯,以及保留孩子「擁有感」的三者之間巧妙地取得平衡。
例如當一個三歲的小孩子在公眾場合哭泣,要求購買某件玩具,家長可以嘗試給予孩子選擇,讓他們在規範下建立「擁有感」。選擇一:你可以得到這件玩具,但必須放棄家中一件喜愛的玩具並將其捐出;選擇二:如果不購買這件玩具,回家後可以觀看十分鐘喜愛的卡通片。這個情況下,你通常會發現孩子能作出正確的決定,並與你的期望相符。話雖如此,善用這種技巧的關鍵在於,父母需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最終喜好和厭惡,並要堅持履行承諾。如果孩子堅持購買新玩具,你需要重申並展示這個選擇的後果,即是把家中喜愛的玩具藏起一段時間,足夠令他印象深刻。
換句話說,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嘗試提供半指引式的決策,將決定權留給孩子,從而培養他們的「擁有感」。如果你想引導孩子作出「正確」的決定,可以在指引中提供不同的選擇。透過引導、鼓勵或善誘孩子作出批判思考,衡量各種風險,最後作出決定。
我相信「擁有感」是其中一項成就孩子的特質,透過從小的訓練,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有裨益。往後,我將會繼續分享其他教育發展的內容,與家長一起研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