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have scbcribed ARCH successfully.
ARCH Education in the Media
Press & Media
Check out our latest media coverage, column features, videos and publications!
- All
- Media Coverage
- Videos
- Columns
你有否試過當孩子不願意向叔叔姨姨打招呼時,你會連忙補充說:「佢怕羞呀!」又或者當別人的孩子不願意向你打招呼時,你認為以上是最好的方法緩和尷尬場面?其實你曾否想過孩子並非感到害羞,而可能是當刻未有心理準備,或因不認識該叔叔姨姨而不明白為何要打招呼?然而,當同一句話重複十次甚至百次,「自我應驗」(Self-fulfilling prophecy)就會令孩子更加相信別人所說的是真實,而視自己為一個害羞的人,或許再不想主動與人打招呼。因此,不要輕易假定孩子的內心想法,或者急於替他們說話,因為這種行為會壓制孩子主動表達他們的想法,甚至令他們失去思想的自主權。
讓孩子先表達真正想法
從事教育行業十多年,我遇到不下無數次以下情況,就是父母不讓孩子先發表意見,反而只會強加自己的想法。例如,當我問孩子為甚麼不參與任何團體運動,媽媽隨即解答:「因為他不是好動的孩子,他喜歡讀書。」或許媽媽覺得自己只是在陳述事實,但當我進一步向孩子了解情況,並婉轉地向父母表達應讓孩子表達自己意見時,他們才明白孩子只是因為地方太遠、時間安排太急,又或不喜歡戶外運動而拒絕參與某些團體運動,與文靜的性格完全無關。從孩子口中得悉其原因後,我便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例如提議在時間充裕的暑期空檔才參與團體體育活動,或者選擇室內團體運動等,以重拾孩子對活動的興趣。舉出以上例子是希望父母能夠明白如果經常替孩子說話,而沒有與他們一同探討箇中原因,他們便無法表達真正想法。
另一個情況是父母時常不經意地在對話加入貶義詞,例如當學生於考試時失分,父母總會問:「你為何這麼粗心?」這樣的問題你期望小孩子如何回應?事實上,此類問題對事情並沒有提供任何價值,小孩子不僅未能仔細分析粗心失分的原因,反更令他們的自我價值下降。其實父母可以提出更具建設性及預設答案的問題,引導孩子反思及避免製造負面情緒,例如:「你是否沒有足夠時間完成試卷?」或「如果寫下所有計算步驟會否助你得分?」透過引導式的提問,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正在為他們尋求解決方法,而不是提出更多挑戰。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切實地提供幫助,他們可能會樂於聆聽甚至更努力。我明白父母難以拋開作為家長的情感,但只要父母可以就問題提供更客觀的觀點,孩子是願意接受別人意見的。
亞洲人或會認為西方教育過於樂觀,但過度誇獎並不能使小朋友進步,到底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其中一種方法是使用特定的詞彙。我以往教導批判思考的課程時,小朋友的答案通常未必正確。與其說「做得不好」或「這是錯誤的」,我建議使用特定的形容詞作出回饋,避免削減孩子的參與度。「你提供了一個別具創意的答案,但不太符合邏輯。」接續解釋為何不合乎邏輯,並給予他們另一個嘗試的機會;又或者當學生的回答與其他人的想法完全相同,沒有提供新的論點方向,與其說「這個答案重複了」,你可以嘗試提出︰「我們都專注以相同角度去解決問題,你可否從另一角度提出解決方法?」接續提供適當的引導。
引導孩子反思 避免製造負面情緒
現在回到文章開首談到的尷尬情況,如何鼓勵孩子主動向他人打招呼?我亦面對無數次類似的挑戰,並採用了兒童專家的建議:第一步,設定期望。當我們外出前,我會先向三歲的女兒解釋我的期望:當遇見父母的朋友時,我希望她能夠有禮貌地向他人打招呼,如果她不打招呼,下次就不能再到相同的地方。到達目的地之後,若女兒沒有向他人打招呼,我會靜靜地提醒她,然而如果情況沒有改善,我會先放下這事情,不要讓女兒或在場任何人感到尷尬。回家後,我會請她回想是否忘記出門前的承諾,繼而引導她想起自己沒有向他人打招呼,再假裝表示我們這幾天不會再到這個地方遊玩。相反地,如果下一次外出時,女兒毋須父母的提點並主動向他人打招呼,我會主動讚賞,讓她將讚賞和相應的行為連繫起來,希望她以後會更樂意在不同場合向他人打招呼。
父母只要持之以恒以正面方式教導孩子,他們將較易建立良好的習慣,這或許需要多次練習,而我同樣在努力嘗試當中,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