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All result
Apply Now

ARCH Education in the Media

Press & Media

Check out our latest media coverage, column features, videos and publications!

no result
Load More
Close

幫助高分低能學生 高管棄投行辦教育

Skypost Online 09.06.2017
DOWNLOAD PDF

港式教育的缺失,造就了投行高管的創業故事。馬賢慧來自高盛,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2009年膽粗粗跨界創辦了海外升學顧問機構ARCH Education,致力培育6至18歲學生的升學能力。

馬賢慧不諱言︰「就算我在這裏做多20年,都賺唔番返以前投行的人工。」周圍的花生友都抱住「睇你幾時執笠」的心態,直到今年驚見他們居然能與倫敦大學合辦IFP課程,才刮目相看。

馬賢慧金融海嘯時離開高盛,但不是吃肥雞餐,而是找到人生新路向。如果當年她決定不走,現在應已升到董事總經理,因為她2002年入行,剛碰上9.11事件,然後是恐襲、沙士,同期新人矜貴,只有4人(正常是14人),再加海嘯大裁員,同年資者買少見少。

港生欠獨立思考

其後大市反彈,公司立刻去港大、科大增聘,馬賢慧滿肚苦水,因為不明白為何家長投資那麼多在子女身上,但畢業後卻是高分低能,投資與回報不相稱。

本是茶餘飯後互發牢騷,誰知與高盛同事余雅穎的連場討論,卻培養出她倆對教學的興趣,更定位做升學顧問,試行撥亂反正,以升對學,揀對科,來減少學生為讀而讀造成的「高分低能症候群」。馬賢慧說,遞信前就連中學校長都叫她們想清楚,但她深信︰有些事30歲前不做,以後就難做了。

父母期望過高

馬賢慧與余雅穎是夢幻組合,一動一靜,前者在牛津大學、後者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集齊港爸港媽對升讀英美名牌學府的極致夢想。拿着7位數字積蓄,開業4年半,成功升學者逾1,000人,入讀牛津劍橋者117人,「基本上我們每年佔牛劍新生四分之一名額。」最開心是有些學生起初被拒諸門外,最後卻成功拿到獎學金入牛津讀法律,且類似的個案並不是一個兩個。

馬賢慧說她深明港生的痛點,因為她自己就是操卷操到夠分出國讀大學的人,出國前狂背生字,入學後才發現自己對整個語法的理解不夠,跟不上集體腦震盪加獨立思考的英國學習模式。如不矯正,她可能也是個高分低能症患者。

付錢請升學顧問的,一般都不是「標青」的學生,但香港的爸媽對子女的期望幾乎都偏高,硬將子女與科目錯配。有位港媽竟提出不合理要求,付30堂錢只求「谷起」兒子成績。

將私人教學專業化

更多問題來自父母。有家長堅持︰我個仔一定要讀醫,請你在4個月內啟發他愛上讀醫。有個媽咪要兒子入英國Top 5大學,補習勁「谷」中英數,鍾情Art的兒子消極反抗,全程望窗不望老師,直到馬賢慧啟發他去北京看胡同,回來畫畫,才將他的活潑與生活熱情逐點扳回來。

馬賢慧以投行腦袋自豪,認為可將私人教學專業化。但她們卻會勸退媽咪,如中英數別補過龍,但不計學分的邏輯思維卻不可「慳」。

投資銀行講求ROI(投資回報),但ARCH卻好像偏愛做蝕本生意︰如捍衞全小班教學,為每個學生制定全套檔案,詳列他上了甚麼堂?用了甚麼教材?進度如何?上堂表現?功課做得好不好?學習動機夠嗎?每人每月出報告,連大型補習社看見也瞠目結舌。

香港老師7時收工?馬賢慧偏鼓勵學生下午4至6時黃金時間去打球,再調動另一時區的英國老師來支援。港校每每以太忙為由,犧牲學生的比賽體驗?馬賢慧近年效法英美教育,幫學生做模擬法庭,勝出那隊10個學生獲資助50萬元飛去美國決賽,與三藩市、紐約學生對壘,「讓他們見識下外國學生國家級數勁旅有多勁。」

Our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offer you a better experience, analyze site traffic, and serve targeted advertisements.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website, you consent to the use of cookie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Cookies Policy.
Accept
Back To top